论网络安全人才的凋零

资讯 3年前 (2021) admin
724 0 0

人生不同的阶段会认可不同的观点,从最初的中二扮酷,进而变得越来越务实,再到最后的近乎道学,这也印证了人类个体发展的规矩,最终都会殊途同归尘归于尽。


这个阶段最喜欢的一句话是“劳于求贤逸于得士”,历史上版本有很多,“劳于求贤逸于行使”,“劳于求贤逸于治事”,“劳于求贤逸于得人”等等,大义都是要拼命的寻求人才,然后大家一起完成大事业。


衡量我们成功的方式表面的体现会有很多,比如我们做出了很多技术输出,比如我们商务上得到了很大的收入,再比如我们的品牌得到的大家的认可,但这些都是外在,真正的内涵都只会有一件事:人才梯队的搭建。没有人才,这些都不能完成,有了人才,这群人干什么都能完成。哪怕是去做一家养猪的企业甚至是做一家上火星的企业,一个有着好目标和正确的执行方法,以及团结协作的精神,将会无往而不利。


人才是需要土壤的,需要一个适合生长的环境。再恶劣的环境都会有美丽的花朵,在雪山之巅,在悬崖裂缝中,在沙漠的一个角落,那是一种孤寂的美,见到的人很少,少到大家都怀疑是否真实存在。如果你想要看到百花齐放斗艳争春的场景,你就需要移步到一个有肥沃的土地有阳光雨露的地方。


人才的成长有外因也有内因,外因决定了人才的广泛程度(个数比例),内因决定了你作为独立的个体是否不甘于平庸,是否有一身傲骨。就跟那些花花草草一样,无论怎样的环境你总能看到它们,只是多还是少的问题。外部环境好,你就能感觉到大自然的生机勃勃与祥和;外部环境不好,你自然也就能领略到孤寂的美。外因会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内因,但凡不是生存不下去,大家都不会发现自己很容易随大流。


我们公司方向决定了我可能比大家更能感受到行业的冷暖,无论是从安全产业的增长还是从白帽子生态的生存环境。我第一次创业以失败告终,不是我们的技术不领先,而是商业环境不具备,说深了甚至是法律环境不具备,我只能把公司卖掉,当时研发安全工具是随时可能定义为“黑客工具”的。我记得十几年前有一波人才流失的高潮,国内很多网络安全技术人才去了美国,因为当时也没有太好的漏洞变现的能力,这边不能变现甚至有法律问题,那边给你体面的生存环境以及足够的尊重,不难想像结果会是如何。最近,我们似乎又隐约看到了这种趋势,只不过可能不是去了美国。我觉得上一次像是为了有尊严的活着,而这一次更感觉仅仅像是“活着”。这只是一种直觉,我没有更多的证据来证明这一点,这才是最吓人的,因为大家都不知道何去何从,大家不去讨论它,也没有沟通渠道,上面有一个看不见的手,捏住了大家的脖子。


现在这个阶段跟上一个阶段区别还是挺大的,当时只有刑法修正案,而现在有了漏洞管理办法,有了隐私保护法,有了关基保护条例,有了网络安全法,有了等保2.0等等……这些大背景预示了行业爆发的拐点,也预示了一个非常核心的问题:漏洞研究人员或者渗透的白帽子是否是一个体面的受人尊敬的职业。


漏洞第一时间应该给谁(有没有标准流程)?漏洞是否应该算知识产权得到相应的回报(谁来认定定价合理)?漏洞作者是人人喊打的角色还是受行业认可的身份?安全工具的研发边界在哪里?数据的边界在哪里?我们乍一看好像都有答案,仔细琢磨好像答案又不那么明显。我们昨天都认为是这样,今天一看好像那么解释也挺合理的。


于是有漏洞研究人员把漏洞捂死在手上,有人决意退隐江湖,有人偷偷变换马甲继续赚“不踏实”的钱,有人离开了这片土地,这种影响力看起来还会持续一段时间。大家还在观望,在观望中随波逐流。


最近见了不少网络安全从业人员,内因驱动的坚定的卓越输出者还是少数,大多数还是看中短期的利益得失。每见一个人,我都会跟大家说“不要去欺负小学生”,拿个比喻说,我们国家网络安全行业的输出(技术或者产品)大多数只有70分,美国有120分,我们很满足于做了一点努力就有了80分,于是快速的有了一种自以为是的阶层感,开始享受身边的赞誉停滞不前。所以我说我们不要满足于从小学生手里去抢棒棒糖,而应该去跟最顶级的去PK,永远不要把眼睛盯着比我们弱的对手,永远要有勇气有决心去输出比一流对手更好的技术。这个跟你之前拿到了多高的工资没有一点关系,钱是培养不出傲骨的。我说任何时候我们既不缺智商也不缺傲骨,但是缺的到底是什么呢?


环境有好有坏,不能遇到一些问题我们就选择躲避,毕竟我们还是热爱这片土壤,我们要发现并尝试推动问题的解决。从创业伊始,尽管跟我个性不符合,但我还是积极地加入各个监管单位的专家库(我的一些虚职title在我二十年前曾经是多么的嗤之以鼻),同时我们也尽可能的拿一些相关机构央企国企的投资,我们也积极地推动公司上市(如果有可能),于我看来,更多的是去获取一些沟通渠道,让我们能够更加健康地发展起来。慢一点没事,不要死掉了。


如果我是一个个人,我只能改变自己的内因;如果我是一个企业家,我能尝试改变公司内部的外因;如果我是院士,我能尝试改变一个行业的外因;如果我是相关部门的负责人,我就能尝试改变一个国家的外因。恶是消灭不干净的,引导向善是大的主流方向,引导得当水到渠成。


最近听朋友讲了一个观点我很认可,他说“如果给你十年去发展,你会去上山种树,如果给你一年,你可能就会上山砍树”。好像都没有错,区别只在于时间范围,如果从长远来看,让绿树成荫毫无疑问是收益更持续的模式,从短时间看,远水不救近火,杀鸡取卵看似无可避免。


我带小朋友经常打篮球的公园,有一片草地,绿油油的充满生机,后来有人把护栏掰断,抄近路踩了过去,过了一段时间,那里的草地就形成了一条小道,再过一段时间,小道的泥土变成了沙地,尘土飞扬,像极了一个人秃了顶,而且是一长条的秃顶。但这些草地野火烧不绝,冰霜也冻不死,种子还在,明天一场大雨,它又会郁郁葱葱。


不要让外因改变了内因,坚持做最卓越的输出,坚信外因会越来越好,这又是大家最近潜心做积累的最好时机。

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(赵武的自留地):论网络安全人才的凋零

版权声明:admin 发表于 2021年12月27日 上午10:50。
转载请注明:论网络安全人才的凋零 | CTF导航

相关文章

暂无评论

您必须登录才能参与评论!
立即登录
暂无评论...